阅读是人类生活的需要,阅读是儿童积累语言、知识的有效途径。但是,纵观低年级儿童目前的课外阅读,现状并不乐观。当阅读成为儿童的生活需要,才能发挥阅读带来的无限力量。通过理论与实践的探究,本文认为通过激发阅读兴趣,使孩子乐读;教给阅读方法,使孩子会读;定期开展活动,保证阅读量。如此从低年级儿童学情出发,从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入手,给予他们必要的读书指导,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扩大课外阅读量,提高阅读能力,让读书成为他们生活的需要,从而使孩子们的读书活动有实效,从整体上增强他们的语文素养。
德国诗人荷尔德林说:“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我们人类栖居在大地上,应该追求高质量的诗意生活。阅读,文学,可以给我们的心灵找到诗意的家园,是诗意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课外阅读,原本是孩子生活的需要,但好多低年级儿童却并不喜欢读课外书。儿童阅读能力培养的关键期在一、二年级,但有好多家长反映自己的孩子在家看书不专心,东翻翻西翻翻,看看这本看看那本,只会买书,不愿看书或者只看了一部分便不看了。同时,由于孩子们家庭生活环境的差异,阅读量的差距也相当大。种种迹象表明,孩子们缺乏课外阅读的兴趣,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阅读成了累赘。《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低年级(1-2年级)学生,要求他们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在阅读过程中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积累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等。对于课外阅读的量,则规定了5万字的最低阅读总量。这个目标难度虽然不大,但对于识字不多,正处于启蒙阶段的低年级孩子来说,如何引导他们完成这个阅读目标,培养阅读兴趣和习惯,老师的任务并不轻松。那么怎样让读书成为孩子的需要,提高低年级儿童课外阅读的有效性呢?下面就择其要作一些剖析。
一、以趣导读,书香荡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儿童主动积极阅读的基础。因此,教师必须激发孩子们的阅读兴趣,以兴趣这把钥匙去开启儿童的心扉,引导他们走进知识宝库的大门,使孩子们乐读,让孩子们在书香中荡漾。
1、以听促读,引发阅读兴趣
低年级儿童识字量不多,书面阅读能力差,对阅读缺乏兴趣,无法达到课标要求的阅读量。针对这一问题,教师采用不同的形式读书给学生听,让学生听书,用这种学生喜爱的特殊的阅读方式增大低年级学生的阅读量。孩子们天生就是故事迷,一听要讲故事,个个好奇心都被激发起来,都会竖起耳朵,两眼闪烁着欣喜的光彩。当然,听书,要选择适合学生听的,学生爱听的书。有了好书,还要能生动地朗读,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吸引孩子,不断激发孩子听的兴趣和自己去阅读的欲望,让学生听得入情、入迷。
(1)生动演读,让孩子们听得入情
要想让孩子听得专注,就需要读得生动,讲得声情并茂,才能完全吸引学生,让孩子们听得入情。如,孙幼军的童话《小猪唏哩呼噜》是一本很适合大声朗读的书。在“导读引趣课”《走进“唏哩呼噜”的世界》中,书中的一个小故事《不是打秋千》,通过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同学绘声绘色的讲述,展现给学生。这样做,不仅可以延长他们的有意注意时间,扩大词汇量,促进他们的情感发育,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他们读书的兴趣,从而使他们“自觉自愿地想去阅读”。
引导学生仔细倾听,让学生听书不能只是一味地听,不假思索地听,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在听的过程中还要用心去记一些重要的信息,让学生有所思考,并有机会发表自己的看法,那样学生就有了更多的参与机会,听得会更专注,更入神。以下是老师演读的《不是打秋千》前面部分内容:
小唏哩呼噜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在打秋千。忽悠,忽悠,真好玩儿,就是脖梗儿有些痒,像是有几只虫子在上面爬。他拨拉拨拉脑袋,想把虫子甩掉,谁知虫子反而死死叮住他,很疼。
他只好睁开眼睛看,一看,天亮了,可是他不在床上,而是在荒郊野外。绿色的草地正从他身底下飞快地掠过去。
“有点儿像打秋千,可是不太像做梦……”小猪嘟囔说,“这事情真怪!”
读到这里,老师突然停住,让学生说说:“你觉得唏哩呼噜真的在打秋千吗?你猜猜是怎么回事?”在故事紧要关头的“暂停”,设置悬念,让孩子们去猜,预想下文,这样的读法,让孩子感觉到好象跟“以前”读书的方法有点不一样。再说,那些猜中故事情节的孩子是何等的光荣和骄傲,而那些没有猜对的故事情节,也让我们有了更开阔的视野。真是一举多得,事半功倍,让孩子们真正参与到故事情节的发展中去。
(2)巧变形式,让孩子听得入迷
让学生听书,可以是教师演读,也可以是学生讲述。还要注意巧用各种形式,使孩子听得趣意盎然,并产生积极的阅读欲望,不仅爱听而且想看,真正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阅读不再成为老师布置的必须完成的作业,而是成为学生内心的需求,内心的渴望。
书听一半。对于较难读下去的书,多抽时间朗读给学生听,但听到一半时,就不再往下读,告诉学生下面更精彩,要想知道结果,自己去阅读。
选听一段。由于学生在校时间有限,有好多书,可以采取选听一段的方法,如上“导读引趣课”《走进“唏哩呼噜”的世界》,教师选择了其中一个故事讲给学生听,并制作了课件。通过这个故事,孩子很快就喜欢上了书里的人物,结果大家纷纷买来这本书进行阅读。
听故事概要。在推荐同类型的书时,就可以简单讲述故事概要。如,在上完阅读推介课《我和小姐姐克拉拉》后,发现孩子非常喜欢这本书。于是,向他们推荐同系列的书《跑猪噜噜》时,就采用了讲述故事概要的方法。之后就有孩子买来了这些书在阅读了。
以听促读,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引他们自主阅读,带孩子们走进阅读天地。用这种孩子喜爱的特殊的阅读方式增大了低年级儿童的阅读量。
2、以讲促读,激活阅读欲望
在孩子理解故事内容时,应把重点放在借助故事培养儿童的想象能力上,教师要善于引导孩子根据不同人物的不同特点,展开想象的翅膀。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合理的想象猜编故事,激活学生的阅读欲望。
(1)看前预测,猜编故事
在开始看一本读本之前,让学生看看封面,读读书名和目录,然后说说最想知道哪个故事,猜一猜故事可能会讲什么。这种猜测展现的是学生对书名,对封面图画,对目录中故事的个性化理解。这种猜测可以激发学生对读本的兴趣,产生阅读的欲望。学生的想象真的是天马行空,编的故事妙趣横生。大家意见不一,都想证实自己是正确的,于是迫不及待地想走进读本,看一看,读一读。
(2)书听一半时,续接故事
朗读部分内容后停下来,让学生续接故事,如,“你猜是怎么回事?”“假如你是唏哩呼噜,你会怎么说?”“你猜小猪会被大狼吃掉吗?”等等,以此来启发学生去思考,去想象,激活思维,对故事进行自我创造。努力创设自由、民主的对话空间:猜测时鼓励学生打开思路,多问几个“还可能会怎样?”“还有不同想法吗?”,鼓励学生发挥想象,想到什么说什么,奇思妙想都可以,学生的思想不受束缚,思维的火花便会时时擦亮。
3、以演促读,走进阅读天地
为了拉近学生与教师,学生与读本的距离,通过角色扮演,带孩子们入情入境。在学生绘声绘色地讲述完《不是打秋千》部分故事内容后:
师:现在,小唏哩呼噜终于明白,大狼要吃掉他呀!此时,你最想对唏哩呼噜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生1:小猪快跑呀!
生2:小猪快想出办法对付这大狼呀!
……
师:假如你是唏哩呼噜,当你知道大狼说要吃掉你,你会怎么说呢?现在,你是小猪,老师是大狼!
生:大狼先生,请你放了我吧!
师:可我的孩子好饿呀!我可是好不容易才逮到你的。
生:您先放了我吧!我给你找好吃的。再说我还太小,不够你吃呀!
师:小家伙,别跟我耍心眼了,你在想些什么我明白着呢!
生:亲爱的狼先生,我刚吃了有毒的东西,你吃了我也会中毒的!
师:……
在教学中,通过角色扮演:老师扮演大灰狼,学扮演小猪。让老师和学生一起成为童话中的人物,在师生互动的对话中,创设出一个童话情境,让孩子们走进了小猪“唏哩呼噜”的世界里。
“兴趣”开启了儿童的阅读之门,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悄然走进文学的世界,书香自然融入孩子们的童年生活。学生把课外阅读当作他们的一种享受、一种休闲,从而保持旺盛的阅读热情,主动遨游在诗意的旅程中,帮助他们尽快驶向读书的轨道。
二、加强指导,书香弥漫
兴趣虽然是人们从事活动的动力,但是学生光有课外阅读的兴趣,只凭兴趣毫无目的、不苟方法地去茫茫课外读海中“潇洒走一回”,其意义和收效也不得而知。“得法者如鱼得水,无法者如瞎子点灯。”实践证明,只有教给学生阅读方法,才能推动学生的课外阅读,学生读书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让生活中弥漫书香。
1、通过导读课,教给阅读方法
(1)看封面、读目录
拿到一本书后,让学生学会先看封面,看看书名是什么,作者是谁;再看看目录,对这本书有整体的了解。这是阅读一本书的“必由之路”,是最最起码的要做的事情。好多童书都有五彩绚丽的封面,童话《小猪唏哩呼噜》的封面上有许多有趣的图片,看到封面,孩子们眼睛一下子亮了起来。我知道,封面已经把孩子们的眼球给吸引住了。观察封面后,孩子们提出了许多问题:唏哩呼噜双手拿枪、眯着眼睛向谁瞄准呢?八哥为什么要摘果子给小猪吃?唏哩呼噜的裤子怎么掉下来了?学生读了目录后,学生看了目录之后,对这本书有了整体的了解。同时,产生了很多想法,编出了童趣味十足的故事。
(2)边读边想边划
读书不单为了休闲娱乐,更重要的是从书中能获得一点什么,这就要求学生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这也是“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指导学生阅读时应专心致志,读一读,想一想,划一划:读完这个故事,想一想哪些地方写得有趣?哪些地方使你感动?并划出来,理解感受祖国语言文学的优美。以阅读任务驱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使他们产生阅读期待,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3)提供常用读书方法。
读书的方法、方式因读物、因人而异。虽不能强求一律,但提供一些常用的读书方法给学生,帮助学生科学地掌握读书的基本方法是很有必要的。读书的方法有很多种,如:选读法、精读法、速读法、摘录批注法等。
2、阅读交流课,教给阅读方法
孩子读完一本书,他们一定有很多感想,让他们交流感动之处,孩子们自然会畅所欲言。可以给孩子们做如下引导:
(1)我的阅读发现——引导学生发现课文的主人公、主要内容以及读了课文后的初步情感趋向等。
(2)快乐活动室
“我说我秀”——挑选读本中最喜欢的一个小故事,讲给小朋友们听一听。
“我的故事卡”—— 写出读本中最喜欢的一个故事的主要内容,并觉得最有趣的语句摘录下来。
“友情对对碰”—— 制作一张“漂书卡”,画上读本中主人公画像,把这本书推荐给其他班级的小朋友。
“真情面对面”——选择读本中的一个人物,并帮他们画画像,对他说一两句最想说的心理话,写在画像的下面。
学生阅读能力的不断提高,往往是“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教给方法,使学生真正学会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看课外书的氛围会越来越浓,从而形成“阅读情感场”,使那些本没兴趣参与课外阅读的学生受到这个“场”的影响,产生谐振。
三、活动促读,书香浸润
历史上许多文人墨客,无一不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他们深厚的知识底蕴是从哪里来的呢?是读书,是丰富的阅读,积淀了他们广博的学识。要进一步强化学生“读”的意识,引领学生跨进浩瀚的书海,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是行之有效的。
1、上导读课
如导读引趣课《走进“唏哩呼噜”的世界》,主要由4个环节组成。一是:谈话导入,激发兴趣。二是:听读片段,点燃热情。三是:读完片断,交流分享。四是:激趣延伸,引领阅读。通过对小故事的学习,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去读完整本书。同时,教给阅读方法、布置读书任务,让学生课后能有目的地去阅读。
2、开展特色活动
班里有许多孩子爱看课外书,许多孩子爱画画。配合学校“打造书香锦园”要求,班级举行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从学生的兴趣爱好、需求以及学校要求出发,将读书与绘画这两者有机结合,在活动中共促发展。
(1)征集名言
在教室墙上贴上读书名言“我读书、我快乐”;在学生当中征集——根据自己对读书的理解和感受的名言,例如: “书给我们安上一对翅膀,让我们在知识的天地展翅高飞。” 把这些优美的名言贴在教室里,进一步营造班级书香氛围,激发学生读书热情。
(2)制作漂书卡
制作精美、有趣的漂书卡,写上阅读收获及推荐理由,将漂书卡贴在推荐书的扉页,向同学推荐自己看过的书。有的学生看完《十万个为什么》后,在漂书卡上这样写:“你读过《十万个为什么》吗?它是一位有问必答的好老师。读了这本书,什么科学问题都难不到你了。快去看看吧!”
(3)刊出读书小报
动员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与他人合作,每学期刊出一期“读书小小报”,读书小报上有“读书收获、好书推荐、读书名言”等栏目,向同学推荐好书。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刊出的手抄报作品越来越棒了,推荐的书也越来越多了。
(4)创建阅读成长记录袋
成长记录袋是新课程改革后推出的一种评价方式,我们可以把它移植到课外阅读中,创建阅读成长记录袋,让孩子们留下阅读“足迹”。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可以这样操作:
●为了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在使用阅读成长记录袋之前,给家长发一封告家长书,让家长明确活动的意义。利用家庭的力量亲子阅读,使得孩子更有兴趣和信心把书读好读完。
●设计一份课外阅读记录卡,让学生每阅读完一本书,就填写一张记录卡,既记录基本信息:书名、作家名字等,还要把自己对课外读物的理解和感受以及通过阅读掌握的词语和优美句段抄下来,收进阅读成长记录袋。在班内定期开展评比,看谁收集的记录卡多。
●定期举行读书报告会,让学生展示自己一个阶段以来的读书清单,介绍自己最喜欢、收获最大的一本书,并把学生的阅读成长记录袋在教室展出。
课外阅读应该从低年级开始抓起,充分利用低年级孩子的好奇心,想读书的愿望,激发读书的兴趣,选择与推荐符合年龄特点的课外读物,让读书成为儿童的生活需要,使孩子的读书活动有实效。书香的温柔的诗意越早浸润,学生的人生底子就愈益芬芳。让阅读唤醒孩子心中沉睡的诗意,去奏响他们心中诗的琴弦。孩子的童年因为融入书香而变得光彩与生机,变得诗意盎然!
![]() |
![]() |
![]() |
![]() |
![]() |